
1983年至今,春晚已連續舉辦37年,給中國億萬電視觀眾帶來了無數歡聲笑語和難忘回憶。在成就展上播放的春晚節目片段,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。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苗露/攝
中國經濟導報見習記者 | 陳 鷹
百舸爭流,源遠流長。中華文化以其獨特的魅力,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。在“偉大歷程輝煌成就——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”上,當電視劇《西游記》的主題曲《敢問路在何方》那耳熟能詳的旋律響起,許多人情不自禁地隨聲應和,其中的歌詞“踏平坎坷成大道,斗罷艱險又出發”,更是道出了中華民族不畏險阻、戰天斗地的精氣神。 新中國成立70年來,我國文化事業蓬勃發展,文化產業體系日益完善,不僅較好地滿足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,鞏固和堅定了文化自信,在促進國民經濟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方面,也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。2018年的《政府工作報告》指出,過去5年文化產業年均增長率超過13%,大大超過GDP年均增長率。11月1日,國家統計局發布2019年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營業收入數據,今年前三季度,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營業收入按可比口徑增長7.6%,繼續領跑GDP增速,表現十分亮眼。
文化產業已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和新引擎
“黨的十八大以來,我國文化產業迎來了加快發展的黃金期。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上升,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和新引擎。”今年6月,文化和旅游部部長雒樹剛如是說。 文化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日益凸顯,可以通過以下的數據得到驗證:2004年,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為3440億元,占GDP的比重僅為2.15%;2018年,我國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38737億元,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.30%。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看,2013~2018年,文化產業對GDP增量的年平均貢獻率達5.5%。 系統梳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歷程,不難發現,作為服務業的文化產業能取得今天的成就,絕非一日之功。2000年10月,我國第十個五年計劃明確提出,完善文化產業政策,加強文化市場建設和管理,推動有關文化產業發展。這是首次在國家五年計劃中提出“文化產業”的概念。2004年,我國建立文化產業統計指標體系;2009年7月,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《文化產業振興規劃》,將文化產業列為第十一個國家產業振興規劃;2010年10月,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在“十二五”期間“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”。2016年12月,國務院印發的《“十三五”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》首次將數字創意產業納入其中,成為與新一代信息技術、生物、高端制造、綠色低碳產業并列的“十三五”時期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支柱之一。根據商務部的信息,預計到2020年,全國文化消費需求總量將達16.65萬億元,文化消費潛力釋放空間十分巨大。
文化產業正不斷提升人們的幸福感和滿足感
“1983年農歷除夕之夜,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在電視上播出。春晚至今已連續舉辦37年,給中國億萬電視觀眾帶來了無數歡聲笑語和難忘回憶。”在成就展上播放的春晚節目片段,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。2018年央視春晚的海內外觀眾人數高達11.2億人,37年后的今天,春晚早已成為中國人除夕夜一道必不可少的“年夜大餐”,寄托著人們對新生活的美好期許。 文化產業被認為是五大幸福產業之一,影視、圖書等優質文化產品所提供的精神滋養,成為人民美好生活的有力支撐。新中國成立70年來,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經歷了從無到有的巨大嬗變——1949年,全國公共圖書館僅有55個,2018年底,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176個,為1949年的57.7倍;1978年,全國僅有32個電視臺,年播出約1600小時,2018年全年共播出公共電視節目1925萬小時,年均增長26.5%。與此同時,大批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的優秀出版物涌現,2018年我國圖書品種51.9萬種、總印數100.1億冊(張)。 的確,人們對“精神食糧”日益增長的需求,給文化產業帶來極大的發展空間。以電影行業為例,截至2018年底,全國電影總票房609.76億元,觀影達17.16億人次。
跨界融合助力文化產業新發展
黨的十八大以來,我國相繼制定出臺了《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》《國家“十三五”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》等,這些政策法規堪稱“梁”和“柱”,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。 與此同時,隨著我國宏觀經濟領域發展方式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升級,文化產業與實體經濟出現大規模融合發展的趨勢。如今,許多領域都出現了文化產業的身影,文化新業態的加速形成,有力推動了我國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。特別是隨著5G、VR、全息投影等新技術的投入運用,文化產業迎來了行業變革和飛速發展。 從小到大、由弱到強,我國文化產業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,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坐標已經確立,并將迎來更加姹紫嫣紅的春天。
|